报协简介 信息技术委员会 广告委员会 发行委员会 计划财务委员会 经济研究委员会 印刷物资委员会 行业报委员会 保障服务委员会 新媒体委员会
滚动新闻

上海近现代报人

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

2012-06-07

     邹韬奋,1895115生于福建永安。中国新闻记者、报刊编辑、政论家、出版家。

    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192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22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10月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早年宣传职业修养,重视刊物与读者的联系,倡导为读者服务。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宣传抗日救国。邹韬奋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出版了许多进步书刊。1933年初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因受国民党迫害出国流亡。在英国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后赴苏联、美国进行社会考察,为《生活》周刊撰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19358月回国,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同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3月被迫出走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同年8月回上海,主持《生活星期刊》,不久该刊被查禁。

    当时他担任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亡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1122,与沈钧儒等6位救国会负责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时称“七君子事件”。1937731获释。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曾改名《抵抗》)3日刊。1938年被国民党政府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任《全民抗战》杂志主编。同年10月赴重庆,宣传团结抗战,所办书店和刊物屡遭国民党当局查禁。19412月,辞去国民参议员职务,出走香港,并恢复《大众生活》周刊,并任救国会海外工作委员会常务干事,曾与茅盾等人撰文提出坚持抗战、实施民主政治等主张。

    香港沦陷后,邹韬奋于19421月转入广东东江游击区,11月辗转到达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随后又赴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曾到苏北解放区参观访问。1943年写下《对国事的呼吁》一文,表达了他对蒋介石实行反动政策的愤慨。19433月赴上海治病。1944724患耳癌病逝于上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接受他在遗嘱中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经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等。1955年出版的《韬奋文集》,收集了他的主要著作。他写的通讯和评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创造的办报经验对于后来的新闻工作者也有启迪。

我国的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至今已评选十届。长江韬奋奖原分别为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将两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韬奋新闻奖作为长江韬奋奖的前身之一,设立于1993年,由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是奖励我国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员、新闻类节目制片人、校对等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截至2005年已评选六届。韬奋新闻奖前三届每届评选获奖者10名,提名奖30名。从第四届评选开始,不再设立提名奖。从第七届开始改称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

    开展长江韬奋奖评选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范长江、邹韬奋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风,检阅、展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和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发挥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促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

(援引自中国新闻周刊网和中国记协网)

上海市报业协会会长吴芝麟、常务副秘书长陈晓虹、市报协经济研究委员会主任李翔、计划财务委员会主任陈贤等向石国雄介绍上海报业和市报协发展规划。(图)

中国报协驻会副会长石国雄来上海市报协调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