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协简介 信息技术委员会 广告委员会 发行委员会 计划财务委员会 经济研究委员会 印刷物资委员会 行业报委员会 保障服务委员会 新媒体委员会
滚动新闻

上海报协动态

孙洪康在市报协发行委员会2013年会上讲话

2013-05-21

各位领导、各位主任、各位代表:

上海市报协发行委员会2013年年会今天在群山葱郁、风光秀美的浙江德清召开。

这次年会选址很好:德清因古人一句名言“人若德行,如水至清”而得名。德清是经济强县、文化沃土、历史名城、旅游胜地。今天会议也开得很好:会议主题抓住了现今报业发展的命脉。会场气氛活跃,交流充分。刘主任作的主题报告立点很高,她说的三点“借助新媒体转变发行方式”、“借助新媒体精准营销”、“借助新媒体改变发行量统计方式”,有思考,有价值,有引领作用。出席本次年会,我感到收获很大,启发很多。下边,我想就本次年会主题中的关键词“转型”和“创新”谈四点想法。

 

一、报业冬天正在逼近,但也出现区域性回暖。

这几年,传媒界一直说“狼来了,狼来了”,现在狼真的来了;这几年,媒体人一直说“报业冬天来了!”现在报业冬天真的来了。今天,我们不少报业集团的领军人物都坦言中国报业正在进入“冬天”。

这股强劲寒潮的成因,自然归结到互联网掀起的风暴。这些年来,互联网给两个传统产业带来了最大的冲击和伤害:一是传统零售业,据权威统计,现在天猫淘宝每年的交易额,占到全国GDP2%。二是传媒业已强烈感受到生存危机。

移动互联正引领着新传媒时代。现下说报纸正在进入冬天,已经不是“天气预报”,而是很现实的问题了。

其一,当今传媒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报纸已经不是人们获取新闻的第一选择,广大受众正习惯通过移动互联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毋庸讳言,自媒体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终端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一次次显示了首发效应。而主流报纸因自身出版周期的原因和其他相关限制,往往只能在“准确性”、“权威性”、“释疑性”上显示一点作用,在时效上则完全处于弱势地位。

其二,由此引发读者逐年流失,并且流失的速度渐渐加快,致使报纸受众趋于老龄化,报纸阅读率明显下降,而数字化阅读率快速上升。

其三,客户投放广告,传统报纸已不是唯一选择,也不是最佳选择。据CTR调查,2012年我国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总体上仍呈上涨态势,电视、电台都有斩获,唯独报纸广告明显下降

其四,我国报纸收入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弊端尚未根本改变,而报纸广告又倚重房地产、汽车、商业零售等几大支柱行业,稍有风吹草动,报纸收入抗风险能力就见“短板”。

2012年以来,上海两大报业集团和多家主流报纸,包括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报纸都强烈感受到了报纸发行量收缩下降、报纸广告下滑的严重性,都强烈感受到了利润锐减或是亏损加重带来的报业经济形势的严峻性。致使有的报业单位准备继续出售部分股权来支撑,有的报业单位甚至打算借贷度日。

不过,在报业冬天来临之际,也出现了区域性回暖的现象。先说上海: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收入总额逾3亿元,利润5000万;劳动报近几年广告收入逐年稳步增长;上海证券报去年利润3亿多元(主要是证券公告收入)。

再说外省市:浙江省浙江日报集团2012年总利润超过2亿元,主要靠浙江日报和钱江晚报的广告收入。杭州日报集团利润1亿多元,主要收入靠户外视屏广告。

江苏省新华日报集团2012年总利润将近1亿元(主要靠扬子晚报收入)。苏州日报集团2012年收入总额8.5亿元,利润为1亿多元,其中一半以上收入靠纸张经营和电子商务收入。

再说山东省的报业大户,也是暴发户,大众日报集团创收“井喷”,2012年利润总额7.2亿元(还是保守数字),主要是靠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大众日报的广告收入,少部分靠股权转让收入。

从以上情况看,说中国报业完全进入“冬天”,似乎也不符合事实。所以,我说报业冬天正在逼近,或是说中国报业正在进入冬天,但也出现了区域性回暖。

 

二、中国报业创新转型,过冬迎春。

澳大利亚一位学者在编制的《全球报纸消亡时间表》中,预测美国报纸在2017年消亡,中国大陆报纸则在2031年消亡。

虽然这不是无据可考的玛雅预言,但也不必当其经世箴言。对这样言之凿凿的预测,我们已经多次领教了,但不会苟同。作为一名中国报人,我很明白,中国报业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和发展阶段。面对严峻的报业现实,我虽然承认中国报业已经走过黄金发展期,正在临近冬天,但是我坚信,报业冬天不是报业末日,总会雨过天晴,冬去春来。

我们中国的党报集团和主流报纸具有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团队优势和内容制作优势,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聚集能量、过冬迎春的。回顾近10年来中国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两个转变,迈出了两大步:第一步是转企改制,第二步是转型发展。

有人说:在新媒体浪潮的剧烈冲击下,战略转型已成为报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党报集团和主流媒体如何创新转型呢?

在今年早些时候举办的浙江报业峰会上,在中国报业发展中走在前锋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三位领军人物都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们介绍的报业转型的做法和经验很有价值。

浙报集团从2009年起,围绕推进向现代传媒集团全面战略转型,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成功实现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二是启动建设全媒体行动计划;三是完成对边锋网络平台的收购。

杭报集团一是以提高传播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在继续巩固提高报纸影响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新媒体、融媒体、多媒体。他们的“19楼空间”是纸媒创办新媒体的成功范例。二是抓住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加快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宁报集团经过10年报业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现已形成了产业链四大板块:1.报刊业板块;2.出版发行板块;3.数字新媒体板块;4.文化产业板块。

综观浙江三大报业集团创新转型的做法和经验,似乎可概括为打造三个平台,实现两个转型:

打造三个平台:一是资本平台(有的通过上市解决,有的通过其他途径);二是新媒体平台(浙报打造“传媒梦工场”,杭报“19楼空间”,宁报推进报网融合);三是用户平台。现今,报业求生存,依靠的不仅是报纸,重要的是用户。第一财经从原发行中心分离出“用户中心”的做法是有眼光的。

实现两个转型:一是从传统报业集团向现代传媒集团转型(不少报纸都提出全媒体行动计划);二是从单一媒体集团向现代化文化产业集团转型(浙报集团提出要打造一个新闻资讯和文化服务传播的强大平台;杭报集团提出要打造全国一流现代文化产业集团;宁报集团提出今后10年要从新闻出版集团向文化传媒集团转型)。

我们的近邻对他们前进的目标非常清晰,应当对我们有启示!

 

三、报纸发行方式要顺势而变开拓创新。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创新发行方式,助推报业发展”。这个主题定得好,抓住了当今报业发展的关节点。这个议题也有话说,因为在创新报纸发行方式上,这些年各家报社有许多实践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今天会议因时间关系,不能请更多报业单位来作交流,不过仅从以上几家报社的交流介绍中,我们已受到很大教益。

其一,转变发行方式,首先要转变发行理念。如新闻晨报将原来的发行部改名为“数据营销中心”,里边就有许多内涵。我以为这不是一般的改名,而是报业经营理念的重大改变。从这一改名中,我们看到了报社对订户数据的看重;看到了报社将原先的报纸读者转化为报社用户并努力提升数据营销功能;看到了报社要建立发行数据库及其他综合数据库的意向。

其二,转变发行方式,要拓展传播平台。比如对电子阅报栏、报纸电子版和手机报等新介质要有新的认知。尹明华社长在推行解放日报电子阅报栏时,就提出了“什么时候电子阅读量可以取得和报纸发行量同等重要的认同”的发问!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传统报纸正是有效地推进了电子报发行,而大大降低了用纸成本。伴随而起的电子报收费墙又为报社开辟了新的生财之道。

其三,转变发行方式,要运用最新手段。当自媒体时代来临时,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终端不时会显示其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首发效应。而传统纸媒在新闻时效性上已不再有优势。

面对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如何应对?最佳对策是直面现实,虚心学习,以长补短,为我所用。

近两年,上海两大报业集团和多家报社都积极创办微博和微信,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粉丝,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主流报纸和年轻受众的联系,取得了初步成效。如解放日报微博的粉丝有98万,微信很活跃;新闻晨报微博的粉丝有396万,微信有5个微信账号,每天更新,正在积极探索微信商业价值的开发;新民晚报微博的粉丝有121万;东方早报微博粉丝有242万,微信很活跃;新闻晚报微博粉丝11万;申江服务导报微博粉丝24万;I时代报微博粉丝21万;第一财经微博粉丝有149万,微信很活跃;劳动报微博粉丝有57万;报刊文摘微信每天更新;青年报微博粉丝有5万,微信也开设了,人气一般。

上海各家报社在发行方式创新方面将会与时俱进,不懈探索。

 

四、报协工作要服务报业转型,助推报业发展。

报业协会是社会团体,行业组织,随着改革的深入,其社会职能将进一步扩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说,转变政府职能,要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

这里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将进一步发育健全,其社会职能和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和加强。鉴此,报业协会今后要更好发挥职能,要成为联系政府和报社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准确及时汇集报业信息的窗口,成为协调报界内部行业利益的阀门,成为维护报业合法权益的护堤,成为规范报社经营行为的戒尺,成为求索报业未来发展走向的探针。

上海报业协会所有工作和活动,一直以服务上海两大报业集团和全体会员单位为宗旨。既然报业转型已成为当今上海报业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报协自然应将关注报业转型、研究报业转型、服务报业转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上海报协已定下,将以“报社办微博、微信新媒体”和建立“上海报业数据库”两个主题,进行课题调研。

回眸本届报协四年多来的工作,我们确实也是这么做的:2009年,我们完成了《上海报纸评估与退出机制》和《上海报纸发行市场现状》两项课题研究报告;2011年,我们又完成了《上海报社品牌活动》和《上海报纸新产品》两项课题研究报告。这四个课题研究报告对上海报社面临困难和问题,报纸发行市场现状都作了深入阐述,对上海各报近些年开展品牌活动、创办新媒体、实施多元经营战略的办报实践进行了总结推介。2011526,上海市报协又召开了首届上海报业信息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建立上海报业数据库的工作设想。2012628,市报协又以“新媒体技术助推报业发展”为主题召开全市性专题会议,为上海报业加快新媒体新技术运用而鼓与呼。

最后,我还要特别提一下,上海报协去年建立的一个重要机制,推出的一个颇具影响的创新举措。2012928,上海市报业协会携手上海邮政发行局共建“上海报邮合作协商机制”。

上海报邮双方长年来兴衰相连,利益与共。双方签约合作,更加显出我们是利益共同体。

市邮政公司副总经理于叶俊在签约仪式上强调:报邮双方是理念一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利益一致的合作伙伴。合作协议的签订,有益于双方互惠互利,长期合作。于总还说:上海报邮合作协议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有利于加快报刊发行事业的发展。市邮政发行局金昂国局长在签约仪式上深情地说:邮报合作源远流长,邮报两家亲如一家。作为一个平台,协议将有助我们邮报双方更好地交流信息,分享资源,表达意愿,倾听诉求。作为一种召唤,协议蕴含着邮报双方的新的使命。那就是共同应对新媒体的冲击,让纸媒的生命周期延长。

这段话说得多好,表达了真情,让我们非常感动。是的,在当今报纸发行进一步萎缩,中国报业准备过冬的严峻形势下,更需要报邮双方加强团结,加强沟通,真诚合作,共度难关。上海报协今后一定会真心诚意地推进合作协议的实施,我们首先要真心实意为邮政发行办实事,为宣传优秀报刊投递员的先进事迹,为维护邮政发行部门的合法权益尽心出力。我坚信报邮双方只有互信、互助,才能互惠、双赢!

在这里,请允许我对市邮政发行局领导专门派代表出席会议并作精彩讲话,表示真诚的感谢!借此机会,我也要代表上海市报协对德清县委宣传部对本次会议的重视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也对与会的全体上海同行的配合、支持表示感谢!祝会议成功,祝大家全程快乐!

 

2013516

上海市报业协会会长吴芝麟、常务副秘书长陈晓虹、市报协经济研究委员会主任李翔、计划财务委员会主任陈贤等向石国雄介绍上海报业和市报协发展规划。(图)

中国报协驻会副会长石国雄来上海市报协调研(图)